保健功效。
琉璃,亦作“_璃”,中國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,用各種顏色的人造水晶(含24%的二氧化鉛)為原料,采用古代青銅脫蠟鑄造法高溫脫蠟而成的水晶作品。其色彩流云漓彩、美輪美奐;其品質晶瑩剔透、光彩奪目。
中國古代制造玻璃的歷史,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,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,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得的,經過提煉加工然后制成琉璃。琉璃的顏色多種多樣,古人也叫它“五色石”。到了漢代,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當成熟。但是冶煉技術卻掌握在皇室貴族們的手中,一直秘不外傳。由于民間很難得到,所以當時人們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還要珍貴。中國琉璃是古代漢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,其流光溢彩、變幻瑰麗,是東方人的精致、細膩、含蓄體現,是思想情感與藝術的融會。
琉璃工藝品如何做能保持好的性價比并快速銷售?
既然是高價值的玻璃工藝品,那就酒好不怕巷子深,反正玻璃制品又不怕放。如果想盤活資本資金回流,那只能從如何促銷及價格上做文章。任何時候任何市場都有低迷期,越是低迷的市場就愈發的需要耐心,和非同一般思維的營銷策略。
關于 琉璃制品 ?
一般琉璃原料或機械壓模的量產制品因在1400~1300℃高溫燒制,琉璃在液體狀態下,內含的空氣已浮出表面,所以少有或無氣泡產生。但多數鑄造的琉璃藝術品多以850℃低溫燒制,熱玻璃膏流動緩慢,玻璃塊之間的空 氣,因無法浮出表面而自然形成氣泡,藝術家們多以氣泡表現琉璃的生命質感,并成為欣賞琉璃藝術的一部份。
琉璃中的氣泡是在琉璃原料煅燒過程中自然形成的,每個作品都有。在愛好琉璃的人眼里,琉璃不僅僅是一種產品,而且是有生命的,這些氣泡似乎正說明了琉璃在呼吸。而且這些氣泡也正使得琉璃更具表現力,在燈光的照射下能發出炫目的光彩。
如何鑒賞琉璃
A、 欣賞光影效果
B、 別是不同角度厚薄及色彩的光的折射,能呈現出立體的視覺效果。
C、 欣賞色彩的自然流動,感受琉璃“呼吸”中透出的純凈之美。
D、 琉璃的透澈度,不宜太純太亮,需有一定層次與光潔度的差異,否則會喪失其具有動感的生命力之美。
E、 感受整體造型及色澤、美感與創作意念的完美結合所帶來的意境之美。
F、 從工藝角度欣賞古法琉璃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(非民俗)與結構特征。
G、 古法工藝決定了世間沒有兩件完全一樣的琉璃,所謂“天工自成”說的就是琉璃產品的唯一性,仔細品味不同琉璃的色彩流動,會發出現不同的意境。
(琉璃里一定會有氣泡,氣泡太多當然不好,但沒有氣泡肯定不是真正的琉璃。)
明代琉璃珠
用低熔點的玻璃制成的工藝品。又稱料器。琉璃古稱璃、流離、吠璃、璧琉璃、琉璃等,釋義不一。據《翻譯名義集》和《漢書》等記載,琉璃原為梵語,漢代名璧琉璃,為寶石名稱,青色,瑩澈有光,光彩紛繁陸離,因而得名。當時主要產于大秦(古羅馬帝國)、賓(今克什米爾一帶)等國。但《魏書》等記載,璃是以礦石冶煉成的有色透明玻璃,又稱頗黎、?!,F在,琉璃是中國傳統玻璃的泛稱,以區別于從國外引進的現代玻璃。山東淄博和北京是中國琉璃工藝品的傳統產區。
沿革 中國琉璃歷史久遠。西安出土了西周時期的淺綠色的琉璃珠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佛教盛行,琉璃已用于制碗、(盛酒器皿)、硯匣、屏風以及大量的佛像身上的裝飾品。隋唐時期,琉璃品種多,用途廣,除了制成碗、瓶、盤外,還用于門、窗、屏風的裝飾。唐代后期,婦女以琉璃為釵(發髻上的首飾)、釧(手鐲),直至宋代紹熙年間(1190~1194)仍然流行。山東博山出土了元代后期銀子市琉璃爐址。元代宮廷手工藝作坊也設罐玉局,爐址可能在大都(今北京),生產模仿玉石的琉璃。明代,宮廷御用監在博山顏神鎮設琉璃作坊,燒造青簾(青色琉璃珠串成的簾子)等。云南昆明和永昌的琉璃在明代也很著名,有黑、白、紅、鵝黃、鴨綠等色,品種以圍棋子為主。清代康熙年間(1662~1722),宮廷在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下設玻璃廠,生產杯、碗、瓶、盤及鼻煙壺等,玻璃廠的原料和匠師來自博山、廣州等地。琉璃的色彩有玻璃(透明)、珍珠(乳白色)、凝脂(羊脂)、霽雪、藕粉、紅、藍、紫、黃、綠、金星等10多種,至乾隆年間(1736~1795)已達20多種。
工藝 據介紹,生產琉璃的原料由于采用含24%鉛的晶質玻璃,所以熔點只需要800多度,此時的二氧化硅如麥芽糖一樣能夠自由流動,待降溫后即可形成各種形狀的工藝品。整個脫蠟工藝流程前后共47道工序,每道工序都可以讓你前功盡棄。比如,如何保證琉璃充滿模具的各個細節:倒鉤、圓圈、直角,每件琉璃品各部分的厚度不同,膨脹系數就不同,冷卻時,各部分產生撕拉,很容易碎裂。一般出爐成功率只有40-60%。由于琉璃在半液體狀態下流動,有很大不確定性,可以說沒有哪兩件琉璃制品是完全一樣,每一件都是“孤品”。一件完美的琉璃作品即靠設計和技術,也靠運氣。